Matrix42

不饱食以终日,不弃功于寸阴

杜鹃不鸣,则待其鸣

世人喜用打油诗“杜鹃不鸣”来比喻日本战国末期叱咤风云的3位伟人,即织田信长,丰臣秀吉,和德川家康。杜鹃不鸣,如之耐何?信长果敢且雷厉风行:“杀之。”秀吉聪明而务实:“逗之啼。”而家康的回答却显得些许无聊:“待之啼”。而纵观3人之功业:织田信长,以暴风骤雨般的气势一统天下,而一场本能寺之变使其功败垂成。再看秀吉,耍权弄术辛辣老练,且极具实干精神,仅仅数月便击败叛乱的光秀,在信长之后完成统一大业。而一场庸人自扰,没事找事的文禄庆长之役,使得本已稳固的江山动荡起来(谁让你挑衅中国的,该!)。最后是家康,这个从小历经磨难,不断在困境中忍耐得人,最终成就了关原之战的辉煌,开创了200余年德川幕府的太平盛世。

前几天,借着旅行之机看完了洋洋百万字的《德川家康》,感觉最大的启发,便是一个“忍”字。观其一生,便是不断的隐忍,隐忍,再隐忍。早年做人质时的艰苦,寄人篱下,自然少不了要看人脸色,处处小心忍让。之后好不容易成为大名,而主君信长却逼其杀子。为了巩固政权同时不招致信长的愤怒,他又选择了忍让。小牧长手之战时对秀吉已经取得优势,而为了避免战争的扩大,他又选择隐忍退让,暗中积蓄实力,甘心做一个自己并不怎么看得起的猴子的家臣。几乎在每一个人生的转折点,他都选择了隐忍。有时候,选择屈辱是最明智的选择。在屈辱中,人才能够得到最好的锻炼,在人生的谷底,看事物的眼光才最踏实,深刻。苏轼说:“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,必有过人之节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,匹夫见辱,拔剑而起,挺身而斗,此不足为勇也。天下有大勇者,卒然临之而不惊,无故加之而不怒。此其所挟持者甚大,而其志甚远也。”家康就是这样的勇者。忍让,并不带表软弱,而是让自己置于逆境之中,用刻骨铭心之痛来使自己奋发,用最深刻,最锐利的眼睛去审时度势。

杜鹃不鸣,杀之。那么人们永远都无法听见其鸣叫的一天。杜鹃不鸣,逗其鸣,然其鸣非杜鹃之意,则略显谄媚与造作。杜鹃不鸣,待其鸣。虽饱受等待之苦,然一鸣则惊人,流传千古,传为绝唱。这是一种愿者上钩的智慧。许多人不断地报怨生活的不公,命运的多舛。而在这里,我要反问一句,生活真的不公吗,不是。只不过是人们太过浮躁,凡事不知忍耐,轻浮燥进,则必败无疑。人往往对于外物看得很重,而忽视内在。追求利益,浮华。往往只要有机可趁,遍一涌而上,强取豪夺。而最终为蝇头小利而疲于奔命。真正的成功者们,往往在世人追名逐利之时只是在一旁冷冷地观察。等待着最适合的时机出现。所谓“孤舟蓑笠翁,独钓寒江雪”者,是大智慧也。

转自:豆瓣

点赞

发表回复

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*标注

9 + 20 =